名著阅读三堂课 实践创新一路歌
威武雄壮的秦俑、蹁跹霓裳的侍女、苍遒有力的书法、工序考究的茶道……穿越了千百年的人物角色和文化技艺被孩子们演绎得唯美而又纯净。4月14日—15日,在北师大燕化附中礼堂内,北京市高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教学研讨会暨传统文化实践展示交流活动隆重举行。无论是精心准备的三堂名著阅读公开课,还是展示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成果的“希望星空”长廊,都给每一位观摩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见证了学校在核心素养教育方面的突破和成功。
2016年9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历时3年攻关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公布后,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反响。以马熙玲校长为首的北师大燕化附中领导班子一直在思考:“我们要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如何积极、主动、有效地落实好核心素养?而学校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核心素养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核心素养……”这次的北京市高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教学研讨会暨传统文化实践展示交流活动,很好地诠释了北师大燕化附中在核心素养教育方面的创新与实践。
阅读下的语文教研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伴随着幽怨哀伤的《葬花吟》,高一年级孟向玉老师开设的《红楼梦》名著阅读研究课拉开了序幕,老师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围绕“贾宝玉应不应该娶林黛玉”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循循善诱,以导为主。孟老师在辩论赛中不断挖掘出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们学会在辩中求真、在辩中求善。
接下来是高二年级李晶莹老师开设的《四世同堂》名著阅读研究课和高三年级金英华老师开设的题为“测评把脉 寻点提升”的研究课。不同的内容,同样的精彩。三堂名著阅读研究课分别立足高中三个学段特点,努力探索如何引导高一学生“趣读·疑读”,如何指导高二学生在读写结合中走向“精读·深读”,如何激励高三学生通过评价测量“再读·读出个性”,从而梳理出适合燕化附中语文学科名著阅读专题教学的基本框架。
由于年代久远,文语不够通俗,加上篇幅较长,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中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些距离的,如何读、怎样读是名著阅读教学中的难点。燕化附中语文组老师们在马熙玲校长的带领下,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开拓出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效果显著。通过相关辩论、读写结合、情景模拟表演等多种有趣的方式,让更多的同学能够更为深入细致地进行名著阅读,进而消化吸收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加和完善自己的核心素养。
“阅读能够为孩子们将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马熙玲校长开展名著阅读课的初心。“名著阅读要恰当定位,既要有静态方式,让学生老老实实阅读;又要有动态的方式,以学习任务为平台,助推学生阅读。三堂名著阅读课充分注重学习任务的重要性,从设计、实施和评价三个维度进行了完美诠释。”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卫东这样评价道。
学科里的中国故事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作品,仅仅在课堂上研读是不够的。在传统文化实践展示交流环节,刘铮、马雅雯、李心怡等十位同学深情演绎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传奇身世娓娓道来。她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将观众深深地带入故事之中。这是同学们在完成大观园实践之后的一次课堂情景再现。
近年来,燕化附中以课程为载体,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开启了传统文化的学科渗透与社会大课堂的饕餮盛宴。在讲解《红楼梦》时,老师为学生们安排了一项特殊的任务:通过书中对大观园的描写,画出大观园平面图;以小组为单位,从书中介绍的沁芳亭、秋爽斋、潇湘馆、怡红院等九处景观中任选一处,设计导游词,现场介绍景观特点和人文故事。为了便于观察,学校就把北京大观园变成了临时的语文大课堂。这样的课程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伴随着语文专题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的成功开展,学校将这一教学形式又推广到了其他学科。这使学生们发现,原来每个学科里都充满了有趣的中国故事。如化学课上,教师以三国时的一个故事开篇:“诸葛亮率领的汉军误饮了哑泉之水,皆不能言,不过旬日必死。后来将士经地方隐士指点,又饮了安溪的安乐泉之水,才得以化解。这是为什么呢?”怀着疑问与探寻,学生们得知这个故事并不是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化学反应,既增添了对生活的奇思妙想,也加深了学科知识点的印象……
“我们学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开展,通过学科实践活动,体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落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马熙玲校长说。
山河间的百科全书
泰山、曲阜、兵马俑、雁栖湖……这一个个中国坐标,曾留下他们的足迹,曾见证他们的成长。如今,被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极富艺术感染力。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燕化附中不仅在校内课程中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而且放眼全国,带领学生在祖国的山河之间畅游,以家国情怀为追求,以民族团结为导向,通过脚下的路丈量文化的深度。
为了加强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举办了题为“阅经典·访河山”的专题课程与游学实践活动,以访泰山、拜孔庙为主要内容,由语文、数学、政治、地理四科教师带领高一、高二西藏内高班全体学生,走进了齐鲁大地,饱览五岳之首泰山的巍峨高大,学习孔孟先贤的思想与文化。这次游学由校领导带队、学生分组,由带队教师负责学习、生活、安全等各个方面事宜。为了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考查,突破课内外的界线和课程边界,活动以泰山历史和文化、孔子的思想文化为主要课程素材,从不同学科围绕同一主题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团队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
研学旅行让学生在“游中有所学、行中有所思”,在游览中将课内与课外结合,在浏览风土人情中提升社会认知,培养团队意识。从2015年7月开始,同学们走过了山东、陕西、内蒙古、安徽、福建等地,自愿参加的人数从最初的26人发展到2017年初的212人,而这还不包含北京及周边的短途游学,学生积极性越来越高。
研学旅行是学生展示自我的极好舞台。旅行前,会有行前查找资料展示课;旅行中,可动手制作创意酸奶,可即兴客串导游;旅行后,还会有丰富多彩的征文、演讲、绘画、摄影等活动等待着大家。在研学旅行中,广大学子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热衷参加实践活动的任鹏飞同学,组建了声社团,也是学通社小记者,开了微信公众号,粉丝6000余人,入校三年,活动参加得不少,成绩稳中有升,排在年级前列。
探索中的希望之光
展示交流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探索中的希望之光”。舞台上,李伯犀、杨奕带来的《科技魔术》率先引爆了全场;紧接着,水中花园、大象牙膏、不沾水的沙子等实验展示了科学的独特魅力。随后,在情景歌曲联唱中,江安顿珠、索南顿珠、刘琪等八位同学现场展示了酿酒、做豆腐、做琥珀、做香皂等传统手工制作工艺。顿时,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近年来,学校结合课改和地域特色资源,探索出了四个模块、二十多个分项组成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并在校本课程、石化科技班拓展课程、社团课程中开展了实践教学。
如今,学校一批特色浓郁的实验动手和实践拓展类课程及活动已蔚然成风。“燕山水生态”实践类课程以课题作为引领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共享资源、共建基地等方式,按课堂教学和科技实践两条主线进行开展,同时也优化建成化学、生物及科技实践校本教材。“生活化工”是基于STEM素养培养而开发建设的实践类课程,现已建成白酒酿制、豆腐、香皂、精油等多个制作项目;化学拓展实验课程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按照四个主题开展探究教学,得到了学生和授课教师的一致拥护。
与此同时,学校邀请中科院科学家、高校教授、燕化公司专家等为学生开展科普报告七十余场次,营造了关注科技、热爱科学的氛围。学校鼓励学生将平日游学经历、科技活动进行公开展示。近三年来,学生关注人文地理、科技发明等方面的展示已超过二百多人次,大大提升了学生研究梳理能力。此外,由理化生、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指导的科技类社团也按照课程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大大活跃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次研讨会得到了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北师大国内合作办公室和燕山教育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这次活动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北师大燕化附中通过各项教学改革,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以“勤奋、励志、博学、笃行”为校训,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有品位、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名校而不懈努力!(马熙玲 李卫东 张跃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